流行病學資料顯示,類風濕關節炎RA發生于任何年齡,80%發病于35到50歲之間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3倍,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臨床個體差異比較大,從短暫、輕微的少關節炎到急劇、進行性多關節炎及全身性血管炎表現均可出現,常伴有晨僵。少數患者會出現高熱、乏力、全身不適、體重下降等癥狀?;颊哌€會出現關節壓痛、關節腫以及關節畸形,其中關節畸形見于較晚期患者,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、痙攣會使畸形更為加重。最常見的關節畸形是腕和肘關節強直、掌指關節的半脫位、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“天鵝頸”以及“紐扣花樣”表現。
上述的是經典的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,還有一些關節外的表現,比如RA的患者會出現心臟受累,心包炎最常見。還有的患者會出現上腹不適,胃痛,惡心甚至黑便,這些一般與服用抗風濕藥物有關。有的患者還會出現貧血,RA患者貧血一般是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。
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治療包括患者教育、休息、關節制動(急性期)、關節功能鍛煉(恢復期)、物理療法等。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一些藥物進行治療,比如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抗風濕的藥物。
經過積極治療,80%以上的患者能達到病情緩解,只有少數會致殘,此病的死亡率較低。